标题:看蜀亡,姜维也是背锅的!或许演义成就了姜维
有网友评论道,对于蜀汉的覆灭,姜维难辞其咎。首先,费祎的死与姜维的关系密切,费祎去世后,姜维获得了关键的指挥权,手中的兵力占到了三分之一。在这个时候,他疯狂出击,完全不顾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。姜维晚期的几场战役结果均是互有胜负,实质上并未获得什么显著的战果,最终逼得他不得不自贬以平息民愤。此外,他把敌军放入汉中,彻底放弃了这一重要区域,最终不仅让敌军趁机而入,他自己却前往了沓中,迟迟没有进行增援。然而,在与刘禅的争论中,虽然刘禅最终妥协,但为时已晚。再加上阳平关的失守,最后姜维前往剑阁时,居然选择了不再支持成都,直接投降。可以说,姜维的成就多半来自于后人的演绎。
不否认,姜维在军事才能上确实卓越,但可惜的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主公作为背后支持。跟随刘备打天下的那一批老将大多已去,内政上他也缺乏能够帮助他的人才。即使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,也曾受到过不利的遭遇,更何况姜维。自从关羽失去荆州、刘备陨落,再到诸葛亮的北伐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底蕴,然而姜维仍能坚持多年不被拖垮,甚至能赢得一些战役,足以称得上是英才。蜀汉的文武之士对于国家的忠诚显而易见,可惜后继乏力,终究难以维持。
蜀汉作为一个小国,国力略显薄弱,鼎立的局面注定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。即使选择安心守土,也未必能长久生存下去。所以,丞相诸葛亮在历史上进行了五次北伐,姜维在接掌军权后,继续便提出以攻为守的军事策略,发动九次北伐的计划,试图利用自己对陇右地形与风俗的熟悉来遮断敌人,以期实现长久的和平。这一理想支撑着他直至生命的尽头,尽管多次出兵对抗魏国遭遇众人的嘲讽,假意投降的良苦用心虽然引发了一些误解,但这并未减少姜维对蜀汉的忠诚和奉献。然而,尽管其努力未能实现理想,归根结底还是受制于历史的潮流与时代的局限。从将领,到人的品格,姜维都当得起“汉朝大将军”的称号。
展开全文
实际上,蜀国是唯有一鼓作气才能完成统一的,事实上,自从马谡战败之后,诸葛亮难以再振雄风,原因不仅是国力逐渐衰弱,蜀中的豪族们也根本没有发挥正面效用。当时,豪族与刘氏的势力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,老刘那一派势力总是在渴望复兴汉室,而地方势力则只想保全自己。尽管蜀中人才众多,能够真正为刘氏效力的,实际上依旧是那批在西川之前就已建立的班底,粮食供应和人力资源也受到严重制约。
因此,看似诸葛亮和姜维的每一次出征都是运气不佳,实质上归根结底,其实容错率太低,每次只能依靠一些巧妙的战法取胜,悲情地寄希望于运势的眷顾。战争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国力,而刘备的基业,刘禅所表现出的无力,也仅仅是他无能之辜,终究只可叹息。
或许有人会认为诸葛亮和姜维不该北伐,而应致力于休养生息,然而,北伐是一场关乎信念的战争,\"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\"与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息息相关,诸葛亮唯有不断进取,才能延续蜀汉的基业。
姜维显然深知其理,他在洮河大胜王经,一度在陇西横行无阻,然而,遗憾的是在后来的段谷之战中遭遇邓艾,从此再难取得胜利。同时,谯周的《仇国论》成为了蜀中的主流思想,这与诸葛亮的主张形成鲜明对照,蜀汉政权的核心价值观逐渐瓦解,最终经历棉竹战败后的蜀人,已不再愿为“汉”而战,最终选择了投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