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6世纪初到公元前11世纪是我国的商朝。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知道,早在那个时代,就已经有了学校。《孟子》中说:“殷曰序”,而《说文解字》及《汉书·儒林传序》说:“殷曰庠”。《礼记》中则说:殷有“右学”和“左学”。《明堂位》又称殷学叫“瞽宗”。好家伙,这么看来商朝至少已经有了“序”、“庠”、“学”以及“瞽宗”四种学校了。“庠”和“序”是延续了夏朝的学校,但学习的内容更多。
当时的国家大事主要两件:一件事是祀,就是祭祀祖先,另一件则是戎,也就是军事征伐。祭祀需要学习过程中的礼乐规矩,军事则需要学习行军打仗的技术和学问。这两块内容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。
“庠”原本是养老的地方,到了商朝虽然变成了学校,但仍有养老的作用。作为学校,它需要教会年轻人的伦理观念,比如孝敬长辈等,但它也是年轻人练习射箭的地方。而在“序”,不仅需要学习“射”的技术,还要学“射”的礼仪,以及带有技击性质的舞蹈。
如果说“庠”和“序”是官方办的供贵族子弟学习的基础学校,那么“瞽宗”和“右学”就是当时的高等学府了。
“瞽宗”本指的是宗庙。在商朝那里可以学习道德和礼乐,由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任教。而“右学”则是因为学校在王城的西郊,而商朝以右为尊,又以西方为右,所以把西郊的学校称为“右学”。事实上瞽宗也在王城的西面,被称为“西学”。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和右学其实就是同一所学校。
展开全文
上面这些名字都是从古籍中“抠”出来的,在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并没有发现“序”、“瞽宗”这些字样,但“教”和“学”却屡见不鲜。有一段甲骨文的卜辞是这样说的:丙子日向上帝占卜:子弟上学归来,会遇到大雨吗?即便在商朝,也是国事、大事才会占卜,现在上学归来也进行占卜,看来这在当时是个举足轻重的大事。
还有一片卜辞说:商朝的王命令官员认真教育王族。另外一片则更有意思,说是多国小臣学习持戈的技术。看来当时的商朝足够发达及先进,已经有其他国家留学生了。
甲骨文字明确显示商朝已经有了读、写、算的基础教学。出土的甲骨文单字已超过4500个。左右,形声、会意、假借等很多造字方法已被使用。甲骨文中的“册”字,像竹木简捆扎在一起,“聿”字(书写工具),像手持刻刀的样子。这些都是教育、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。有一片骨片上重复刻着“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、戊辰,己巳、庚午、辛未、壬申、癸酉”10天的干支表。一行字迹工整,其他的歪歪扭扭。一看就是老师给学生刻了一行范本,学生们按范本临摹的作品。脑补一下画面,殷商的课堂情景基本就出来了。
另外,出土文物还证实了商朝在数学方面的能力,他们已经可以进行基本计算,能绘制几何图形,而且甲骨文中的最大数字也已经达到了三万。
啰嗦了半天,简单捋一下:商朝的学校:序、庠、学、瞽宗,国家官员担任教师,主要学习宗教、伦理和军事技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